07[溫老師講堂7] 「熊與鮭魚」的讀考寫三效合一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247170855413829/permalink/418848544912725/
溫老師講堂七--「熊與鮭魚」的讀考寫三效合一
有些文章過於複雜讀不懂,更不知道如何引導孩子學習,怎麼辦?
看溫老師的分析之前,請老師一氣呵成,不要回看內容,讀完「熊與鮭魚」課文之後,問問自己,
你讀到了什麼?
這篇文章到底在講什麼?
你覺得學生對這篇文章會有什麼困難?為什麼?
你會怎麼教孩子呢?(讀考寫三方面都考慮的話)
一、課文 --熊與鮭魚 (五上)
北美的秋天,楓樹紅得似火;湍急的溪流裡頭,也有游動的紅葉片片,那是洄游的鮭魚群。
飢腸轆轆的熊守在水邊,不是為了欣賞繽紛多采的景致,而是急著用熊掌捕撈鮭魚。鮭魚垂死的掙扎、熊群激烈的嘶吼,這是多麼驚心動魄的畫面啊!
鮭魚與熊弱肉強食的畫面,讓漁民擔心:熊會不會吃掉所有的鮭魚呢?
該不該進行大規模撲殺熊隻的計畫呢?幸好熊隻撲殺的計畫從未真正實施。直到最近,研究人員發現:熊和鮭魚這兩種動物之間的關係很奧妙,居然是維持某種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關鍵。
對熊來說,鮭魚是重要的營養來源。熊一到冬天,便會躲進洞穴,不吃不喝長達七個月。牠們不是真正的「冬眠」,身體還是維持基本的代謝,母熊甚至會在這一段時間生產、哺乳。
寒冬過後,當這些大型哺乳動物從洞穴走出來「重見天日」時,牠們的體重往往只剩下原本的三分之一。因此,熊隻是否能生存並繁殖成功,取決於牠們在夏末和秋季吃了多少食物,儲存了多少脂質。
對鮭魚來說,大海和河川都有家鄉的味道。每年春天,幼小的鮭魚在溪流或湖泊的砂礫中孵化,然後游向大海。牠們通常在海裡生活一到四年後,就會返回出生的溪流產卵,然後死亡。
年幼的鮭魚離開出生地時,重量不到一公克至二十公克;但是牠們返回出生地的時候,卻有兩公斤至十公斤重,彷彿帶著豐盛禮物返回家鄉,牠們龐大的身體盛滿了源自海洋的高價值養分。
在河川裡看起來龐大的鮭魚,遇到體型更大的熊,就顯得「小巫見大巫」了。熊吃東西完全不講禮節,牠們總是叼著魚,來到森林深處,囫圇吞棗似的咬了幾口。
聰明的熊只吃鮭魚身上最營養的部分,拋棄剩下超過百分之七十的鮭魚肉塊。牠們一點也不擔心浪費,河裡還有滿滿的鮭魚,豐盛的饗宴才剛剛開始呢!一隻重達兩百公斤的棕熊,一天可以捕捉四十條左右的鮭魚。
熊的作法是浪費食物嗎?那可不!被丟棄的肉塊馬上成為別種動物覬覦的對象:森林裡的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,幾乎立刻占據這些鮭魚屍體,不但飽餐一頓,還會在上面產卵;附近的鳥類及小型哺乳類也聞風而來,加入搶食的行列;而被鮭魚餵飽的昆蟲,又成為鳥類或食蟲動物的大餐。
鮭魚提供各類生物不同形式的「大餐」,熊負責把大餐帶往森林深處,滋養河川的源頭。
經過一段時間,動物們的覓食行為、雨水的過濾與微生物的活動,陸續分解的鮭魚屍體,帶來豐富的氮、磷和其他養分,這些都是河岸植物的天然肥料。
河川優良的植物生態,又提供鮭魚純淨的生長環境,讓牠們可以一代又一代,從河川游向海洋,又從海洋回到河川。熊與鮭魚串起了一條神奇的食物鏈,編織成無懈可擊的生態網絡,也展現大自然無限的奧祕!
二、溫老師的話
五下「熊與鮭魚」是一篇很棒的說明文,不過也很容易讓孩子讀不懂。原因如下: 1.題目--「熊與鮭魚」並未直接點明熊和鮭魚之間的關係,如果孩子還不知道「食物鏈」,很難聯想到此,也許還會連結到童話故事呢!即使猜想到是講生態,若不知是食物鏈的關係,文章描述兩者所占份量,熟輕孰重?還是分庭抗禮? 2.第一段環境及熊與鮭魚之間關係的介紹寫得很美,會讓人產生錯覺,忘了事實部分的陳述。
3.第二段插入人類對於生態保育的概念,「熊與鮭魚」之間的關係,又被先放在一邊晾著。
溫老師試圖要解決以上問題,所以改了個題目:談食物鏈對大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—以「熊吃鮭魚」為例,這樣或許師生會比較容易抓住文章想陳述的概念。
三、閱讀理解:
(一)形式深究
※ 談食物鏈對大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—以「熊吃鮭魚」為例
1.什麼是食物鏈?請舉例說明?這樣的生態對大自然有什麼重要性?
2.熊為什麼要吃鮭魚?為什麼這時有機會吃到鮭魚?在什麼地方?什麼季節? 怎麼捕食?吃鮭魚時有何特殊?
3.熊捕食鮭魚這件事,有什麼重要的後續效應?為什麼?這些連續效應在生態學上稱為什麼?
4.熊吃鮭魚這件事,在生態學上稱為「食物鏈」,所以,要維持生態平衡人類需要隨便出手嗎?為什麼?
(二)內容深究(參考溫老師整理的PIRLS的提問方式)
1.請依據文章描述,畫出「熊與鮭魚」這篇文章提到的的食物鏈(或是,下列哪一個是錯誤的食物鏈?)
2.請閱讀關於熊冬眠的句子,並根據文中先後順序加以編號。
( )母熊在這一段時間生產、哺乳
( )從洞穴走出來「重見天日」
( ) 躲進洞穴
( )不吃不喝長達七個月
3.下列對於鮭魚返鄉產卵的描述,哪一項是錯誤的?(老師們自己把課文內容摘出3個正確,一個錯誤的資訊)
4.請舉出文章中兩例子說明食物鏈的原理
5.從這個故事中,請寫出你得到的兩個啟示
6.鮭魚與熊弱肉強食,請說出一項好處與一項壞處
※ 7. 除熊與鮭魚外,請再舉出兩個生態學上食物鏈的案例。並且證明人類不須干涉其發展。
以上只是簡單依照PIRLS的提問方式列幾個問題,這一課還有很多可以提問的內容。
四、延伸寫作
寫作題目:為什麼人類不能破壞食物鏈--以「熊與鮭魚」為例
1.什麼是食物鏈?以「熊與鮭魚」為例說明
2.人類在哪些部分已經開始破壞了食物鏈的結構?(至少舉3個例子說明)
3.這些造成生態那些災難?有多嚴重?後遺症是?
4.如何保持生態平衡?以「熊與鮭魚」為例說明
5.如何讓世人明白大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性?
五、課外補充資料(摘自網路,老師可自行上網找資料)
●食物鏈是我們在研究生物彼此之間的「食性關係」
(也就是「誰吃誰」)時,所使用的一個名詞。
如果在自然界中,甲生物會吃乙生物,那麼我們就從「乙」拉一個箭頭指向「甲」;乙又會吃丙,那麼我們就從「丙」拉一個箭頭指向「乙」;如此一連串的箭頭拉下來,就好像形成了一個「鏈子」,稱為「食物鏈」(例圖右)。
甚麼是分解者?
右圖是一條食物鏈(參考圖片),通常綠色植物只要吸收日光、空氣和水份,就能夠靠自己產生營養,因此被稱為「生產者」;而動物們無法自行合成養份,必須要靠吃植物或其他動物來獲取能量,稱為「消費者」;而在世界上任何一種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排泄後的便便,都到那兒去了呢?如果還一直遺留在世界上,那我們的地球早就被屍體及便便給淹沒了咧!
所謂的「分解者」,會為我們完成「清道夫」的工作,把生物的遺體和便便中的有機質大分子「分解」成小分子或無機物質,再重新回到土壤中(你看到的“腐爛”,就是分解的過程);而扮演分解者角色的常是不起眼的細菌、黴菌或其他微生物,但卻是球生物社會十分重要的一環。